刘士军律师

刑事辩护研究网

——济南刑事辩护刘士军律师13306401985

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怎么判?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定罪量刑标准详解及案例(刘士军律师)
来源:刘士军律师 | 作者:刘士军律师 | 发布时间: 2022-03-29 | 507 次浏览 | 分享到:
行为人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违反规定,利用掌握的未公开的信息,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交易活动,先于或同步多次买入、卖出相同个股,情节严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的规定,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定罪处罚。

一、基本规定:《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

第一百八十条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范围,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二、犯罪构成

2.1本罪主体为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

2.2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

2.3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定罪量刑的标准

3.1立案追诉标准(情节严重)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3.1.1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违法所得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2)二年内三次以上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

3)明示、暗示三人以上从事相关交易活动的。

3.1.2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违法所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或者证券交易成交额在五百万元以上,或者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以出售或者变相出售未公开信息等方式,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的;

2)因证券、期货犯罪行为受过刑事追究的;

3)二年内因证券、期货违法行为受过行政处罚的;

4)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3.2情节特别严重的标准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3.2.1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违法所得数额在一千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3.2.2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违法所得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或者证券交易成交额在五千万元以上,或者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在一千万元以上,具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以出售或者变相出售未公开信息等方式,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的;

2)因证券、期货犯罪行为受过刑事追究的;

3)二年内因证券、期货违法行为受过行政处罚的;

4)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四、案例:许*茂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公报案例)

裁判观点:行为人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违反规定,利用掌握的未公开的信息,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交易活动,先于或同步多次买入、卖出相同个股,情节严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的规定,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定罪处罚。

被告人:*茂,原系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红利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均衡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因涉嫌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于2011年4月18日被取保候审。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茂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向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起诉书指控:被告人*茂2009年2月28日至2010年4月15日间,利用其担任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公司”)基金经理的职务便利,使用其控制的户名为“*明”的证券账户,亲自或通过电话指令*等方式,先于或同期于其管理的红利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红利基金”)、均衡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均衡基金”)买入或卖出同一股票。经鉴定,上述期间共交易股票68只,交易金额共计人民币9500余万元,非法获利共计人民币209余万元。2011年4月18日,*茂主动至中国证监会上海稽查局接受调查,后如实向公安机关交代了上述犯罪事实。综上,*茂的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之规定,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告人系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提请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追究*茂的刑事责任。

被告人*茂及其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事实和罪名无异议。辩护人另辩称,被告人选择的股票主要系基于被告人的个人研究;其控制的*明”的证券账户的收益率低于其管理的基金的收益率,其行为未对股票价格造成影响。被告人系自首,且患有红斑狼疮,请求从轻、减轻处罚。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茂2006年7月8日起担任光大公司红利基金经理,2009年3月4日起兼任均衡基金经理,对上述两个基金的资金进行股票投资拥有决定权,直至2010年4月15日离职。

2009年2月28日至2010年4月15日期间,在红利基金、均衡基金进行买卖股票情况的信息尚未披露前,被告人*茂利用职务便利,亲自或通过MSN通信、电话等方式指令*,在*明”、“*庆”证券账户,先于或同期买入或卖出交易股票68只,金额达人民币9500余万元,非法获利达人民币209余万元。

2011年4月18日,被告人*茂主动至中国证监会上海稽查局接受调查,后如实向公安机关交代了上述犯罪事实。

上述事实,有经庭审举证、质证的光大公司提供的被告人*茂任职资料、华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明*庆证券账户信息、红利基金、均衡基金交易明细资料、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6月8日出具的《关于*茂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有关问题的认定函》、*茂办公电话8215分机与*手机号码XXX的通话内容、证人**明*庆、许春高、许春明和司法鉴定结论等证据证实,足以认定。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茂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违反规定,利用掌握的未公开的信息,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交易活动,先于或同步多次买入、卖出相同个股,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应依法予以惩处。检察机关指控*茂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定性正确。

被告人*茂基于其基金经理的身份和投资决策权,参与制定、形成红利基金、均衡基金的投资策略,无论该投资策略是否系*茂分析、研究的结果,*茂获悉该信息都属利用职务便利。

目前虽无证据证明被告人*茂的行为导致相关股票或基金价格重大波动,但*茂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违反了诚实信用、忠实勤勉的义务,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亦侵犯了不特定投资人的财产权益,*茂交易金额达人民币9500余万元,非法获利达人民币209余万元,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被告人*茂能投案自首,退缴了全部违法所得,确有认罪悔罪表现,可依法从轻判处,并可适用缓刑。公诉人和辩护人就*茂量刑情节的公诉和辩护意见,符合事实和法律对自首处罚的规定,予以采纳。

据此,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第二款和第六十四条之规定,于2011年10月14日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茂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一十万元。

二、被告人*茂退缴的赃款予以没收,上缴国库。